区级小学组二等奖:
父母之怜骨肉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初冬,一闲暇午后,独坐窗台,望天边云卷云舒,百无聊奈。咚咚咚......门声紧促,开门,好友欣来访,吾心甚是喜悦。欣乃吾发小,瞥见其手中握一册书,欲望其名,不料欣紧捂怀中,故作诡异神秘之状。吾心更奇,再三央求,才将其捧入手中,与欣并排伏案而坐,飨食之。
初读,便觉怪异。主人公皮诺曹乃一根独木所附,木匠杰佩托认其为可用之材,遂将其雕成木偶,赋予它灵魂。木偶便认其为父,从此,木偶便与常人无异。在木匠的细心,耐心浇灌下慢慢成长。但天有不测风云。许是独木初成,心性稚嫩未定,它的成长经历诸多坎坷。如求学之时不务正业,总是伺机偷溜出学堂看戏,因为无知,几经凶险,险些灰飞烟灭与大火;路遇盗匪,近乎被吊死;身陷“玩儿国”,被人变为笨驴,买卖于市井;还曾鲨鱼口中脱险... ...
独木的成长经历了,无知,叛逆,歧途... ... 其父虽殚精竭虑,但无奈其“儿”身陷已深,心如磐石,已难撼动。其父虽哀,但心未泯,仍竭力挽回其“儿”,试将其匡扶正道。读至此,悲天悯人。放下书卷,努力叫回眼中热泪。不禁感慨,哀世间纷繁杂乱,叹父母之怜骨肉!
虽心如刀绞,五味杂陈,但仍想知书中情节,观其后事,遂续读之。不知何时,木偶已然成人,且不再流浪于世,其心性成熟。更让人拍手之事,木偶已然明谙是非,待父至亲。读至此,不禁嘴角微扬,顿觉泪水润湿了双眼,亦浇灭吾胸中怒火,吾心汹涌澎湃,再叹父母之怜骨肉!
不觉间,夕阳西下。双眼微闭,脑中仍思绪万千。忆自己年少无知,少不更事之过往;望父母被岁月刻画尽显苍老之容颜;思父母舐犊之情之深之切。侧身西望,此情此景,余晖挂天边,晚霞泻千里,瞬间泪如泉涌,嗟叹,父母之怜骨肉啊!
作者:任紫晴
指导老师:徐秋霞
2017年2月23日
区级小学组三等奖 :
《安妮日记》读后感
有时候,我常常会问自己,梦想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该如何实现呢?但自从我读了《安妮日记》,便真正明白了生命与梦想的价值。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从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的视角去写的,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安妮记录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她在自己13岁生日时收到了一本日记本,并把它取名为“姬蒂”,以写信的形式像“姬蒂”诉说自己的想法与经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的情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所以,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在不断加剧。安妮的一家就处于这样的危难之中,他们被迫藏在了密室25个月。
在这25个月中,他们生活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密室与外界是封闭的,白天他们拉上窗帘,不见天日,晚上不能开灯,每天只能慢步低声,轻言细语。食品和生活用品只能让安妮父亲的同事帮忙供给。密室的生活是无聊的,他们每天的娱乐活动仅仅是听收音机、聊天、阅读。密室的生活也是恐惧、紧张的,人们整日担惊受怕,上空一架架飞机掠过,炮声不断,人们随时会被德军发现。在这种压抑、恶劣的环境下,任何人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崩溃,无助,数着时间等死神的到来,人的精神饱受折磨。可是安妮却仍然能笑着面对生活,她虽然有时会心情沮丧,但从不绝望。她在日记中吐露着自己的心声,在这样的环境下,大人们对生命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可是安妮坚持相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的,每个生命都该受到尊重,她在日记中写道:“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的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的适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但我们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这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使我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自己的梦想。安妮,她让我本来平静无波的心泛起了层层涟漪,这震撼是巨大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和平的,可我们还是不能坚信善良和纯洁会常驻人间。
让我最难忘的是,安娜的这句话“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信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有盛誉的作家。”看 ,这是在暗无天日,连和平女神都不知何时伸手的世界里亮起的一盏满怀希冀的明,安妮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不断与命运和困境作斗争,生命不息,梦想的脚步就不能停止,这真是令人敬佩啊!
一本日记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一本日记记录了一位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安妮用她的笔,用她的梦想作为支撑,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对自由,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她让我们对梦想和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以一颗赤诚的心安妮教会了我们宽恕他人,坚持梦想,以及做一个善良的人。对于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真是幸运极了,不用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我们的生活很快乐。可是我们何曾追求过快乐的真谛,我们何曾为了梦想实现真正的拼搏过,我们何曾思考过生命的真实意义。在大好时光里,不珍惜时间和机会,浪费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韶华易逝,岂能虚度。
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她死后还能继续活下去。是啊!她做到了,她的精神永远地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601班刘贝贝
指导老师 尤传会
区级初中组三等奖:
《等待挣脱的围城》
围在城中的人想出去,围在城外的人想进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钱钟书
一部《围城》演绎了一则包含眼泪心酸的人生故事。当年身陷孤岛的钱钟书在万般愁绪之中写下了这部小说,他万万没有料到时隔多年,这部闲情之作会引起如此大反响。《围城》的主人公人生故事并没有结束,它最终结局耐人寻味,估计是作者有意留给读者思考。其实,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方鸿渐未完的故事实际上是由部分读者的人生来填充。读者的不同,方鸿渐的接下来的人生也就呈现了多样化的未知结局。
《 围城》里有太多的诱惑,是这些诱惑将人从宁静的生活中吸引出来,他从此踏上一条迷茫的路。色欲、美名、虚荣使人偏离原来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这些短暂过眼的东西构成围城五颜六色的门面装饰,而围城里面则是暗无深渊的黑洞。所以里面的人也无法摆脱困扰。
现实生活中,不乏类似围城的事情,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学校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围城,在我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我是如此努力奋斗甚至以变态的理解认为进入了学校的人生将没有任何烦恼,可是进入了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如我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学校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人生换了新的环境,身边这只不过多了一些朋友而已。学校里经历的各种情感只不过是在之前情感日记上重新增加添加了一页而已。刚进校园时,你会觉得一切是那么新鲜,于是你对未来几年有了期盼与规划,拼了命进学生会,挤破了头争了个班委职位,还是时不时的享受人生妙曲——爱情,自以为事业爱情双丰收,人生已接近成功道路的一半,可是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剩下的只是虚名,无意义的称赞而已。想想《围城》中方鸿渐的爱情虽然都以失败告终,方鸿渐似乎成受害者,其实他玩弄了别人的爱情,他婚姻的失败是对他的惩罚。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学校青年人爱情的失败是不足以引起怜悯的。
方鸿渐的事业也像他的爱情一样屡遭挫折,进了三闾学校之后,原本以为有一方躲避爱情挫折的理想天地,而最终只是陷入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陷阱之中,无奈的而筋疲力尽的他选择了离开。与孙柔佳的结合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只不过是想利用她来对抗曾经陷害过的他的人比如陆子萧、李梅亭。这也许是他对当时命运被捉弄事实无力的抗争。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犹若失去根基的大厦,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回到上海之后的方鸿渐受尽了来自柔嘉姑妈的嘲讽,没有事业的方鸿渐只有冷漠对待这一切,孤独的情绪开始染遍全身,愤怒程度逐步升级。怀有强烈自尊心的方鸿渐怒发冲冠,留下的是破碎的家庭。夜晚,他一个人踽踽独行在漫长的街道上,这一年冬季的寒风格外凛冽,此时各种美好的记忆在他的头脑中翻涌,这丝毫不能给他慰藉只留下苦涩的理想与的现实之间的对照。耿耿星怀欲曙天,东方的启明星依然没有出现,路灯发出的微弱光线将他的影子批次传递,各种复杂情绪无法排遣只有留在心中慢慢吞咽。
现代社会青年人事业也会遭遇方鸿渐式的困境,职场竞争如此激烈,犹若战场拼杀一样,它使每一个人伤痕累累心力交瘁。事业就在这相互倾轧中得胜或失败而围城的束缚一直伴随到生命的终点。
值得庆幸的是生活中“围城”并不等同于陷阱,我们进入围城之后至少还能看到一些沿途的美景,只不过带着忧伤与隐疼想挣脱出去。围城不是不能进入,只不过停留其中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自己的精神处境,沉湎于其中等同于围困了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各种诱惑和精神困惑中挣脱,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803班:王佳丽
指导老师:胡观木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读《骆驼祥子》有感
在“滴滴”打车四处“肆虐”“横行”的高科技年代,人们早已忘掉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记忆“一身粗布上衣,一双黑色布鞋,一条挂在肩上沾湿的白毛巾!”——一抹灰色的画面,一撇淡然的时光,一群人力拉车夫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的无非就是拉着载着人的人力三轮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力来维持生计,受尽了无数鄙夷的眼光。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抗战前夕也创作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腴作品——《骆驼祥子》,在这部作品里对这群人有着深刻、细腻的刻画。老舍以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描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一生的几起几落最终沦为悲惨的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曾几何时,一个身强力壮,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一个强势独立的头等车夫,一个曾经以为只要不怕吃苦就能在社会上立足的乡下汉,却在社会中一步步的沦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答案其实显而易见,是由于旧社会的腐败,将他磨砺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整天游手好闲,吸烟酗酒的小混混,在黑暗的社会中完全丧失了理想,丧失了要强的性格,丧失了对生活所有的企盼和信心。
夜,一如既往的黑,埋在书海里的我四顾周围,叩问心门,我们周围又有多少人在为自己怀揣的梦想努力打拼呢?许多人在每天枯燥的学习中像个陀螺一样不停的转,却渐渐偏离预定的轨道,最后就全然寄托在网络,手机,游戏,小说上。这类人就如丧失了斗志后的祥子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这已不是那个暗无天日,苦难深重的旧社会,那我们为何不能为自己制定一个深远规划通过自己的勤劳奋斗来改变自己呢?
不可置疑,导致祥子一步步堕入深渊的,当然摆脱不了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魔爪,可是难道祥子身上的自身愚昧的思想不正是最终妥协的产物吗?他看不到受压迫的贫民摆脱奴隶的命运的真正出路在哪里,而是把一切都归结于“命”。可他丝毫不知道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无止休的挣扎,最终沦丧为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的人。十年寒窗,追逐梦想的路上,暴雨肆虐的日子里,我们要奋起直追,不妥协,不放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求学的道路长夜漫漫,不可能每次的成绩都能称心如意,在逆境中生存,是对人生的一种历练。蚕在茧中坚忍积蓄力量并寻求突破,在漫长的时间煎熬后,最终破茧而出,焕发出生命的光辉,但是蚕要是在外力的帮助下,破茧,则将脆弱不肯,很快就夭折了。只有在茧中自我突破,才能成长。若我们能积蓄自己的力量,试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又奈我如何……
天地浑浊,曙光黎明,耀眼动人。可又有谁知晓,黎明前的黑暗。年少的我们,顺境里我们摇扶直上九万里。逆境中我们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勿忘初心,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妥协,不将就,就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901班 于佳甲
指导老师: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