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友谊学校官方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杭州市萧山区友谊学校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主题活动主题活动

萧山区2017年暑假征文比赛获得区级一等奖作品

发布日期:2017-12-13 15:02:33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区级初中组一等奖:

 

多一点忧思也好

 

七月的杭城,有些炎热,最好的去处莫过于新华书店。清凉的世界里,读一本书,静一份心,作一种沉思,也是一种乐趣。也许是乡土情结,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我独独发现了王开岭的中学生典藏作品《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蹭了三天凉,我读完了这本随笔。

这本书中,作者从自然的细节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阐述了人类的大步物质跨跃给自然人文造成的创伤。作品诗性的文字中,体现出作者清洁的思想,纯美的灵魂,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悲悯情怀。书中每个话题的展开,无一不勾起我的记忆,对比现状又是与作者一样的忧伤。这一时刻,我才体会到一位老师说的“真正的快乐是在回忆美好的过去而实现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每次读到这样的诗句,都要颔首微语,陶醉其中。它让我回到了童年,夏秋时节,院前屋后,大人闲谈,小孩扑萤,装在瓶子里炫耀一番,方静听牛郎织女的故事,酣然入睡。如今,即便是回到故乡,也是荧光灯盏,霓虹闪烁,再无法看到繁星点点。

曾几何时,我背着小书包走在开满映山红的山道上,和同学们一路欢歌笑语,不同色儿的小狗时不时逗离我们。而眼下,放学的孩子却被豪华的笼子押送家中或是培训班,消失了自然的滋养,被城市模式化着。

不见了燕子剪上一缕春风,轻易听不到稻田的蛙鸣;不闻“十月蟋蟀入床下”的窃窃私语,也难见雪地里追逐野鸡野兔的印痕。少了沉睡的黑夜,多了灯光如昼的梦醒时分;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只闻喧嚣如流。世界本原配,而我们改变了山岳形貌,改变了河流习性,也改不了季节脾气。我们不从自然法则,我们吸榨乡野,我们饕餮都市。我们感受不到季节的交替,着装直奔主题一年到头的粽子番茄让人摸不到年月光阴的脉络。古人与大自然同行,迎曦而出,沐夕而归,伴虫入眠,闻鸡起舞,循天时而动,不负光阴华灿。而今则黑白颠倒,劳逸分崩,不入时不随天,何来生存秩序,何来强身养性

历史,应该只是相对人生时光的逝去而成为过去,不应该是自然人文本身的消逝。当城市楼群切割了满月的夜空,是否还会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境的重现物质繁荣以大规模消灭资源为代价,教育也随之变成了产品消费指南一一远离自然物语和生命美学,表面上童话越来越多,卡通越来越绚烂,但定睛发现,其中不见草地的湿润,野卉的芬芳,更不见呦呦鹿鸣,代之的是马达轰鸣,游戏币的诱惑,火箭的呼啸,战争的模拟,科技恐龙和外星人,即便模拟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孩子们也会错愕:真的吗?     作者在一节访谈录中说道,文化即拖时代后退的那股定力。展开来说,文化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另一位老师曾经把人类社会比作一部机车,科学技术当作发动机,自然人文就是方向盘。仔细想想,何尝不是呢?当科学技术变革疯狂推拉着机车奔跑时,假如没了方向盘,该是怎样的结果呢?与之相关便是早先很多人提到过的慢生活。如今的生活可真是快如高铁。八月未到来,月饼粉墨登场五月未尽兴,西瓜已急不可耐。利益的驱动,抢着过节,没有期待的遐想,感受不到节日的新鲜和兴奋。是的,今天不再有饿死人,但谁说得准不病死人。停一停,一步分成几步走,有什么不可以吗?也难怪我们时常感叹岁月的飞逝......

读过这本书的人,或许觉得作者有些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所呈现的有些消极。事实上,作为自然忧思卷随笔,挑出一些狂妄的人类不予一顾的自然人文创伤,敲打敲打发热的脑壳,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更何况天南海北独特故乡的元素本身就一直在消逝,诉诸文字于天下,难道是一种进步阻挠吗?相反,我觉得如今有些现象还不能说发展进步,至多是一种变化。既然是变化,好歹自评说。尽管书中的一些阐述,现在已被许多人认识并加以改变,但如果不理清、不妥善处理城市与乡土的关系,只能静观其果。如同人类饮食男女,它们是自然的天性的,缺少任何一个角色,都将无生机,甚至走向一种悲凉。

“多识草木少识人”,愿我们更多地拥抱泥土,亲吻草木!

 

 

 

 

 

801    牛志慧

指导教师:梅建华

 

 

区级小学组一等奖:

 

泪是盐色的

——读《最温柔的眼睛》有感

 

     今夜,合上书,又忽地翻开书。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好像又重新回到我的童年生活,在云南那个不知名的旮旯里度过的难忘的日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我回味着奶奶的那双眼睛,那双如同黄倍佳老师笔下的温柔的眼睛。

当年,我出生,食量就大,妈妈没有奶水奶奶把我从萧山(我的出生地)带回了老。我这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两个月大,现在想来,应该长得像个大号的热水瓶吧。我这个热水瓶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到晚上,我就“哇哇”大哭,爷爷怎么也哄不好我喂奶粉,不喝;喂水,更不喝。爷爷生气了,就用大眼睛瞪我,我却还是那么肆无忌惮地狂哭,爷爷无奈地把我扔给奶奶,奇怪的是,只要我见到奶奶那双弯弯的,一笑起来就是两条缝的眼睛,哭声嘎然停止,转而,就是清脆的笑声。奶奶打趣地说:“爷爷的大眼睛,是用来吓唬山上的大野猪的,奶奶的小眼睛,才是真正的止哭药。”

再大些,我就被邻居们称呼为“水桶”我胖,身上不知何处是腰,叫我“水桶”很符合胖的气息。这时,我正好能独立站了我常常站在桶里,那是一只木钉成的桶,样子像喇叭,上小下大,中间有隔层冬天在桶的下层放个炭炉,十分暖和,绝不会冻着身子。我就在桶里老老实实站着,手里扯着奶奶织毛衣、帽子的线团,看着线团在竹篮里滚动。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织起来很快,她一针一针织着,偶尔抬头望望我我眼巴巴地盯着奶奶的眼睛,只要与奶奶眼睛对视,便开始撒娇。每每这时,奶奶放下手里的活,抱起我,眼睛眯成一弯月牙,瞬间把我融化。我调皮望着奶奶,又好奇地伸手去抓奶奶眼角的胎记,可是,怎么扯也扯不下来。奶奶说,那是王母娘娘赠与她的礼物——是个让我永远忘不了的记号。我虽听不懂,却会痴痴地笑,奶奶也笑了,笑得我又找不到她的眼睛了。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却没有办法正常入学,因为离家最近的幼儿园在10多里外。爷爷为了能让我学点什么,当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谁让他在家里文化最高呢!哈哈,爷爷的高学历也只是上过一年一年级。爷爷干完农活,教我识字,“一,二,三……”还有阿拉伯数字。我学得很快,只是懒得提笔练写。每到我犯懒病的时候,奶奶便搬来小凳,坐在我身边织毛衣。她不时用眼睛瞟一眼我写的字我发现奶奶瞟我的作业,连忙拿出橡皮,把瞎写的几个字擦得干干净净。我心想,奶奶织毛衣从不会把针穿错地方,那是她眼睛在指挥着手!她的眼睛那么厉害,针眼都逃不过,我这几个乱涂乱画的字,还是早早重写了好,不然,被查出来……想到这里,我自觉地越写越好。其实,几年以后,我才偶尔听爷爷说起,奶奶根本不识字哦,奶奶的眼睛还会“欺骗”人。

可是后来,奶奶生了一场大病,患上了老年痴呆,眼睛也看不见了。对,我不得不承认,那双能干又明亮的眼睛,那双我深深爱着的奶奶的眼睛看不见了。我一放假,就踏上列车,回到云南,在村口那条小溪,奶奶站着一动不动。她没有拄拐,微笑着张望我看得清清楚楚,奶奶分明发现靠近了她。她伸出手来,一把抓住我的手,如同当年我总爱摸她眼角的胎记。她喃喃自语:“囡囡,我们回家。”

我顿时泪眼花花,奶奶不是看不见了吗?哦!奶奶拥有一双心灵的眼睛,那是超越大脑意识的眼睛,她认得我,这个真真切切存在在她心里深处的小孙女,不需要真的看见,只需要一点心灵感应,哪怕距离很远,哪怕多年未见。我顿时泪如雨下……

今夜,又合上书,这本《最温柔的眼睛》已触痛我的心,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小女孩。我闭上眼,奶奶慈祥的脸浮现在我眼前,那双弯弯的眼睛,好像又在督促我要好好写作业。穆然,书面已蒙上了泪渍。不用说,黄倍佳老师描述的那双长在心里的眼睛,就是奶奶的眼睛——善良的,勤劳的,充满浓浓的爱意的,眼睛……而我的思念,已被泪水包容,那泪,是盐色的……

       

                                      

 

 

 

 

 

 

 

 

505  谢琪羽

                                               指导教师:裘迪维